作者 | 石头城平凡的鱼仔
不知不觉,又一年即将过去。
这一年,似乎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些变化。曾经热闹非凡的求职季,如今变得冷清了许多;曾经让人疯狂的购物节,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情。人们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消费。
知乎上甚至有一个热门话题:“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的消费降级了?”有人回答说,是发现自己开始习惯喝9块9的咖啡,6块钱的奶茶也变得越来越顺口。社交媒体上,各种省钱攻略比炫耀新买的东西更受欢迎。
乍一看,似乎是我们对消费的热情降低了。但实际上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,生活中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并不多。学会极简的生活方式,把钱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,才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表现。
前段时间,直播间的各种负面消息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。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:我们变得更在意了。人们开始思考: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?这个价格真的划算吗?这种转变,其实是一种消费观念的升级。
展开剩余71%我们不再轻易将金钱和注意力放在那些没有实际价值的冲动消费上,而是开始研究如何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,如何用更少的钱获得更高的情感价值。
1
网上有一篇文章很火,说的是“假装消费”的年轻人占领了商场。大家逛商场,好像只是“逛”,各种小店转一圈,拍个照吃吃饭,然后空着手回家。
很多看似漂亮的小物件,其实并不实用,新鲜劲儿一过,就只能在角落里落灰。
正如李银河所说:“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,不是懵懂的,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。”
一旦从冲动消费中跳出来,我们就会更倾向于把钱花在更有用、更长久、更实惠的地方。
有人认为“消费降级”代表低欲望的生活,其实不然。
人们的欲望并没有降低,只是变得更加聚焦。在豆瓣攒钱小组里,有个90后程序员,年薪60万,却全身都是平价基本款;还有个二胎妈妈,通过拼单批发,省了不少生活用品的支出。
这些点滴的节省,对他们来说,是实现更大目标的基石。有人把钱用于报网课提升自己;有人把钱花在家人身上;有人用省下的钱付房子首付;还有人进行再投资,扩张事业版图。
其实,很多时候驱动我们消费的并不是物质需求,而是某种情绪价值。
选择更高性价比的快乐,把省下的钱投资自己,才是理性的选择。
2
旧年已尽,新年将至,许多事情也被提上了日程。
我们大多希望新的一年经济更宽裕,精神更充实,但归根结底,还是希望生活更平和、更安稳。为此,我给大家提几条建议:
1)物质精简:给家里做一次大扫除,彻底“断舍离”那些没用的“僵尸物品”。如果你是个购物狂,可以尝试设置一个购物冷静期,把喜欢的东西先加入收藏,过几天再看是否还那么喜欢。最后,拒绝“囤货焦虑”,别让家里的空间被无用的东西占据。
2)情绪分离:精神世界也要“删繁就简”。面对一件事,不要急于给它贴上情绪标签,保持平和的心态,解开执念,才能提升幸福感。
3)能力沉淀:电影《天下无贼》里有句台词:“21世纪什么最贵?人才!”提升自己的硬实力,成为不可替代的人,才是竞争中存活的关键。做自己擅长的事,沉淀专业能力,让自己足够强大,才能应对生活中的风浪。
3
很赞同毛姆的一句话:“人追求的当然不全是财富,但至少要有足以维持尊严的生活。”
生活最好的状态,其实无需昂贵的花费,也不需要紧锣密鼓的安排,我们只需要选择真正需要的,用松弛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。
发布于:甘肃省